譚偉鴻:躅躅行路上、默默生清歡
來源: 發布時間:2021-12-24 瀏覽次數:次編寫語
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
培養了24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
“學長榜樣”系列訪談欄目
聚焦校友一往無前、不負韶華
的拼搏歲月
探尋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歷程
展現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
的榜樣故事
希望激勵更多的溫大人
努力拼搏、奮發成才
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
的校訓精神
校友簡介
譚偉鴻,1972年生于浙江杭州,工商管理碩士。溫州大學商學院91級財會專業校友。現任歲月靜好資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州大學商學院金融專碩校外導師、香港都會大學浙江校友會副會長、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金牌導師。曾任我國第一代(20世紀90年代)期貨交易所紅馬甲,蕭山青年商會秘書長、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總經理、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經營部門總經理,獲“杭州市突出貢獻人才”稱號。近年來專注于全球金融衍生品研究與投資,多次獲得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獎項,獲評“2018年度國際衍生品交易優秀人才獎”。
國內金融行業的專業報刊《期貨日報》,曾以《“期貨儒士”譚偉鴻談交易理念:唯其“曲高”,因此“和寡”》為題,對譚偉鴻做過人物專訪,文中寫道:“譚偉鴻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文爾雅的‘儒將’,但進一步交往,他塵封的崢嶸會漸漸突現出來”。
“期貨儒士”,這不僅僅是對譚偉鴻在金融投資實踐領域的專業認可——榮獲多項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行業獎項,也是對他多年來積極參與教育公益活動的褒揚。
公開的信息顯示,通過主題演講、圓桌論壇、網絡講座等多種形式,近年來譚偉鴻幾乎受邀參與了全球大部分主流交易所的投教活動,如新加坡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等等。近兩年的疫情背景下,依然主持了“2020全球期貨交易者大會”國際衍生品圓桌論壇;今年,受新加坡交易所邀約所作的網絡公益講座,專業投資者受眾近80萬人次。
鑒于譚偉鴻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領域的專業成就,11月24日,他受邀回到母校,接受了母校賦予的新身份——溫州大學商學院金融專碩校外碩導。同時,在商道講堂為學弟學妹們做了一次投資理念分享:《一個交易員眼中的價格波動》。
一開場,譚偉鴻就謙遜地表示,學弟學妹們不要認為臺上站著一位成功人士,今天只是請大家看一看,一個老校友的成長之路,聽一聽他有什么經驗和教訓。
▲譚偉鴻校友在美國紐約交易所
緣起溫大:市場萌芽與校園文化
1991年,譚偉鴻進入溫州大學原經濟管理系財務會計專業學習。九十年代初,正值國家由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商品流通價格由完全的國家計劃制定,逐步出現了計劃、市場的“雙軌制運行”。溫州城鄉正是市場經濟格外活躍的地區。
▲溫州大學學院路校區舊址
在溫州這樣的人文土壤中孕育成長的溫州大學,辦學理念開放超前、校園文化生動活潑。自入學伊始,譚偉鴻在完成日常學業的同時,就積極參加各類學生活動:競選班長、參加社團。他擔任了溫州大學大學生經濟管理學會副會長,校團委刊物《溫大風》、校園報刊《經濟與管理報》主編,還榮獲了“浙江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
在采訪中,譚偉鴻特別介紹了當年“溫州大學大學生經濟管理學會”的情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經管學會是當時校園里非常活躍的社團組織,不僅僅是經濟類專業的同學,學校其他專業的同學,也非常希望成為經管會會員。這是社團歷屆學長們努力付出的成果。”
“作為一個學術型的學生社團,學會不僅建立健全了組織體系,邀請專家教授作為學術指導,創辦《經濟與管理》刊物,還利用節假日時間,趕赴溫州各大專業市場開展調研活動,如永嘉紐扣市場、甌北閥門市場、樂清電器市場、蒼南徽章市場等等。這些專業的商品生產、流通市場,當年作為市場經濟的萌芽,極大滿足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商品品類需求。”
在譚偉鴻擔任主編時,《經濟與管理》已經由刊轉報,并且采用了電腦排版、新聞紙印刷。這在90年代的學生刊物中是極為罕見的。回憶起這段往事,譚偉鴻認為這得益于溫州創新的商業氛圍、和溫大積極開放的校園文化環境。
當年這份《經濟與管理》報很受歡迎,賣得很好。“報紙一印刷好,學會就組織會員們拿到周邊的大學去賣報。兩毛錢一份。”譚偉鴻笑著調侃道,“太遺憾了,就連我這個主編都沒能留下一份。”
▲《溫大風》(左)、《經濟與管理》(右)
“當年公共交通沒有現在這樣便利,不過我們還是幾乎走遍了溫州的各個縣(市、區)。永嘉甌北雖說離市區不遠,但我們去甌北調研閥門生產,還得坐公交車、坐渡船、步行,非常不容易。暑假去文成山區調研農村經濟,更是辛苦,沒有公交車不說,還得坐拖拉機”,譚偉鴻感嘆道,“條件雖然很艱苦,同學們口袋里也沒什么錢,但是能夠讓我們有機會用大學生稚嫩的眼光,去見證溫州市場經濟的初期發展,非常有意義。同時,通過撰寫經濟報告、出版學生刊物,不僅啟蒙了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也極大鍛煉了大家的寫作能力。”
職業生涯:角色轉換與認知進步
受邀回到母校,在商道講堂為學弟學妹們做金融投資理念分享時,譚偉鴻特意給自己的演講加了一個章節:職業生涯回顧。他談到自己近三十年的工作經歷,歷經國企、民企、機關、創業等多種角色轉換,坦承這是缺乏職業長期規劃所致。
但同時,他也提醒同學們:生活在很多時候,并不會給予我們足夠從容向前的機會。所以,在大學期間,需要提前完善對社會環境的認知,需要著眼于自身的終身學習、持續進步,同時不斷強化個人的能力圈優勢。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1994年,譚偉鴻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蕭山市經濟建設發展總公司,“這在當年屬于全民所有制企業,入職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直接被確定派駐北京辦事處,能成功爭取到這份好工作,實際上是在校期間參與各類社團工作,所積累的能力狀態的反映。”
在北京工作期間,譚偉鴻在《中國期貨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向往紅馬甲》,“紅馬甲”指的是金融交易所“場內交易員”。在非互聯網時代,所有金融交易均由紅馬甲在交易所場內進行。現在則是投資者直接通過終端下單交易。內心的向往成為改變的動力,“這是我最終成為北京商品交易所紅馬甲的一個重要契機”,那可是國內的第一批“紅馬甲”。
當年的股票市場、期貨市場,都是處于國家層面的試點狀態中,法律法規尚未完善,譚偉鴻更有幸參與了全國期貨業聯席會議,這是由國家各相關部委、學術研究機構,以及交易所、核心經紀商聯合組成的行業協調機制。在這里,他與期貨業結下了深深的緣分,幾乎見證了一個金融行業發展初期的艱難歷程。
▲2021年譚偉鴻校友在溫州大學商學院做講座
經歷即財富。2005年,譚偉鴻回到家鄉,擔任蕭山青年商會專職秘書長。蕭山青年商會作為共青團系統“青企協”的區縣協會,需要創辦一份會刊,“得益于在大學期間做校刊校報主編的鍛煉,從選題、采編、寫作到排版設計,會刊創刊號幾乎是我一人全程落實。”
▲2021年譚偉鴻校友回到溫州大學商學院
同時,就像在校期間參與大學生經濟管理學會時一樣,譚偉鴻校友習慣于和企業家們進行深度交流調研,始終保持著對經濟實踐領域的關注和研究。這也為他隨后加入一家全國民營500強企業擔任高管打下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危機來臨之前,譚偉鴻以金融市場的獨特視角,敏銳地觀察到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出現巨大波動的風險,所以大力推動所在民企集團年初就進行戰略性產業收縮:裁撤子公司、清理原材料庫存、退出遠期訂貨合同,成功使企業規避了2008年金融危機。他個人也因此獲得了“杭州市突出貢獻人才(經營管理類)”稱號。
“2009年,恰逢杭州日報報業集團面向全國招聘經營管理人才,通過筆試面試,我成為杭報集團所屬經營部門的總經理。工作角色的再次轉換,依然和經濟領域相關,也依然得益于對文字寫作能力的多年積累。”譚偉鴻補充道,“近幾年,我專注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研究與投資實踐,實際上是在不惑之年離開杭報之后。看上去,這些工作歷程之間毫無相關性,但本質上,是在能力認知層面,始終緊緊圍繞一根主線:強化自身能力圈的建設與提升,不在一個單位躺平、不在一個崗位荒廢。”
離開杭報集團后,譚偉鴻創辦了歲月靜好資產有限公司,專注于全球金融衍生品投資交易。近年來,他連續參加三屆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獲第五屆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輕量組亞軍、芝加哥交易所大豆單項獎,第三、第四屆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重量組第九名,第四屆全球衍生品大賽芝加哥交易所銅單項獎。他還受《人民日報》旗下行業專業刊物——《期貨日報》的邀請,擔任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金牌導師,熱心參與投資者教育公益活動。
人在旅途:熱愛與專注
“天地有大美,歲月亦無言。躅躅行路上,默默生清歡”,這是譚偉鴻在旅途中所作的一首小詩。或許,這也是他一路走來最深的人生感悟。
他一再強調自己談不上有什么大成就,“只是作為一個老校友,可以成為學弟學妹們觀察的‘社會樣本’而已。”但是,正如他在商道講堂演講中提到的,可以自豪地向母校師長們匯報的,是自己走出校門后,依然保持對外部世界研究探索的興趣,持續不斷地自我學習進步。
從溫大校園出發,在做好職業生涯、顧及家庭生活的同時,他利用業余時間,先后在清華大學的企業管理班、金融交易班各學習兩年。清華財富訪談以《二十年老期貨的真知灼見:期貨交易學什么?》做了專門介紹分享。
譚偉鴻還在香港都會大學拿到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作為香港都會大學浙江校友會副會長,今年獲評校友會二十周年的“杰出校友”稱號。
在他看來,要成為一個行業中的專業人士,不僅僅需要發自內心的興趣與熱愛,更需要的是“一萬小時定律”的持續付出。金融業處于整個市場經濟金字塔的頂層架構,對市場的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個全球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每天近乎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就是觀察世界、閱讀信息,而對于信息的正確分析與反饋,則是交易員必須具備的認知素養。
▲溫州大學商學院校外碩導受聘儀式
旅行,是譚偉鴻校友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說,古人對世界的認知,來自于“讀書、游歷、閱人、檢藏“,正所謂“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每年,他都會安排時間,“獨自游歷、思考。在路上,寫下一些文字,既是生活的自我記錄,也能給自己一種生命的正向觀照”,即便近兩年的疫情,他也邊走邊看,在全國性報刊上發表了十幾篇旅行筆記,如《旅途的詩歌》《金陵的秋》《天地有大美》《詩意揚州》《天一閣紀事》《云南的云》等。
談及剛剛獲聘商學院金融專業校外碩導的新身份,譚偉鴻說:“記憶中的溫大,是開放活潑的,現在的溫大,是包容創新的。非常感謝母校。這次能夠成為校外碩導,既是信任與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發揮校外導師的優勢,為母校在學生金融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作出貢獻。”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