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為:甌溆草堂主人
來源: 發布時間:2021-11-07 瀏覽次數:次編寫語
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
培養了24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
“學長榜樣”系列訪談欄目
聚焦校友一往無前、不負韶華
的拼搏歲月
探尋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歷程
展現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
的榜樣故事
希望激勵更多的溫大人
努力拼搏、奮發成才
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
的校訓精神
校友簡介
楊濟為,溫州樂清人。1983年考入溫州師范專科學校(現溫州大學)政治專業。1985年畢業后任教于樂清某校。1991年下海經商,從事電器、電氣成套工程和新能源等產業經營。喜愛收藏,現定居重慶,為甌溆草堂主人、新星耀W+亞洲文獻庫聯合創始人。
你別以為楊濟為純粹是一位從事電器經營和設計行業謀生的商人,其實他是溫師院政教系的學子,骨子里深深含藏著文化基因,一路創業奮斗,儒商的形象體現得那么圓潤整恰。
難忘校園生活
楊濟為有幸和商品經濟時代共成長。1980年代初,離甌江入海口不遠、可以聽到往來輪船汽笛聲的村莊——溫州樂清北白象鎮一個原名叫前黃村的地方走出的青年楊濟為,成功考上了溫州師范學院政教系(現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當時的溫師院坐落在溫州老城區的九山湖畔。綠樹蓊郁的松臺山,清澈澄明的九山湖,風景如畫、文化綿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也給楊濟為和同學們增添了無限的文化靈感。畢竟是文風蔚然的教育機構,說起在校時的學習生活,往事歷歷,記憶猶新。彼時,各科老師、同學們的各種思想理念、學術觀點、生活方式、氣質個性在這里交匯、碰撞,幾年的大學生活,形成了楊濟為的性格基調。他至今還記得文雅有風度的李日增老師、飽學而而睿智的胡憲榮老師,各擅所長、堪稱榜樣的優秀同學陳子立、鄭陽、朱文鋒、鄭小慶、麻積柱、鄭小小、沈兆祥、鄭米通、潘昌才、溫興泉、張海平等等。
楊濟為在幾年的溫師院學習中,形成了一種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生命個性。他除了和同學們一樣學好政治、歷史、形式邏輯等基本課程外,還特別把精力投注在文學、詩歌、英語和藝術上。他敬重本地先賢清代樸學大家孫詒讓先生,仰慕溫州籍當代文學名人林斤瀾、唐湜、洪禹平。詩人李金發、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的作品也是他當時心儀的新詩經典。
回顧校園生活時光,他覺得當年的學習生活也妙趣橫生。楊濟為記得,當時學校食堂離宿舍很遠,同學們從食堂打來飯菜,往往會到九山湖邊露天就餐,同學們稱這種方式叫“野餐”,這種“野性”的生活方式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對于楊濟為今后豪爽不羈的性格形成肯定有著暗示和促成作用。學院的圖書館邊栽種著一叢叢夜來香,楊濟為每晚一有空暇就跑到圖書館看書、瀏覽雜志。夜漸深沉,夜來香濃烈的香氣陣陣襲來。這唯美的香氣一直隱藏在他記憶的深處……
回想起這些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楊濟為也許現在才明白,自己的多重性格,在溫師院時代是個“奠基”。還有,九山湖畔,松臺山腳,溫州著名的妙果寺古玩市場就坐落在那里,五花八門、龐雜繽紛的古玩就包含著諸多文化元素,讓人留戀忘返。這么多年過去了,如同在溫師院求學期間一樣,每當回到老家,楊濟為常常喜歡到古玩市場轉悠,淘寶之行既是文化尋蹤、又是啟迪創造的靈感起點。
商務中捎帶文化
青春歲月,朝氣蓬勃,為了拓展視野、追求人生夢想,楊濟為溫師院畢業后在樂清教了三年書,在海南熱的時候便跟隨表兄走上了經商之路,初期從事經營電器產品、電氣成套工程這個行業。以經營中慢慢積蓄資本轉而從事文化活動,如虎添翼。從溫州到海口、到上海、到粵西、到廣西再到重慶,他走南闖北,一邊做生意,一邊學習,走到哪里,書買到哪里,收藏到哪里。除了向書本學習,更向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專家和前輩學習,活學活用,好學不倦。闖過天南地北,見過三教九流,楊濟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在生活的歷練中得以形成,絕然沒有小富即安、孤芳自賞自我陶醉滿足的狹隘意識,揮之不去的是文化情愫。
每每談到鄉人形象,楊濟為都會帶著憂患心態拋出一個啟迪性的問題:作為得益于改革開放而獲得第一桶金的溫州人,要在這世界上立穩足跟,應該以怎樣的形象示人呢?抱團精神牢固?還是能吃苦耐勞?或是會賺錢有竅門?顯然,楊濟為一直在思考著溫州人的形象特別是文化形象;同時他也一直以自己的行動竭力改變世人對溫州人的某種慣常認識,為世人塑造一個獨特而高雅的溫州人形象。
截取楊濟為的一個生活斷面來看看吧。2004年楊濟為因工作原因而遷居重慶,一閃而過10多年,一直生活在重慶。正是在這座渝州古城,楊濟為灑脫的文化情懷找到了表達的載體、表達的機會且表達得淋漓盡致。
楊濟為一直敬仰具有寬廣胸懷和恢宏視野的人,倡導持續閱讀、不斷收藏、真誠待人、用心生活。在兩江交匯處重慶最早的人文咖啡館——約里克咖啡館里、在兩路口的櫻花俱樂部歸國學人茶聚中,他結識了一大批當地的文藝青年和各界菁英。對藝術的熱愛、對朋友的真情,日長月久,使他的社交圈逐漸擴大。
楊濟為給自己散布在浙、粵、桂、渝四省的收藏機構取名甌溆草堂,由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評委雷平陽先生題簽。他和愛人——重慶女性文化促進會理事鄭曉微一道將自己在重慶的住宅營造成文化氣氛濃厚的文化領地。從入囗處到客廳,從陽臺到臥室,滿壁的書籍、密密麻麻的唱片氣勢撼人,隨處可見的綠植鮮花、滿壁的名家字畫也讓這個家庭脫穎而出、別具一格。各種文化元素積聚漸漸形成一種巨大的能量場,各界文化名人摩肩接踵、各種文化活動依次展開,甌溆草堂作為重慶的文化客廳聲名鵲起,各大傳媒跟蹤報道、持續聚焦,給予高度評價。
隨便舉個例子,2014年5月31日,楊濟為的甌溆草堂又要開展一次書畫雅集。回憶這次雅集活動,楊濟為夫婦既難忘又興奮,他們又是購買食材,又是開展家室布置,前前后后準備了足足一個月時間。活動當天,專門的五星級酒店的餐具,他們就準備了100多套。甌溆草堂門庭若市,重慶文化界來了130多人,畫家、音樂家、詩人、作家、主持人、樂手、攝影師、導演、大學教授……賓朋熙攘,連過道都擠滿了人!演出演到子夜、炒菜炒到天明,揮觴吟詩、聆樂暢敘,一時傳為山城社交佳話。
▲右一為楊濟為校友
滿滿的收獲和傳播
從書籍到唱片再到當代藝術,楊濟為收藏的邊界一直在不斷延展!他收藏的圖書里,美食著作也是其中的一個重頭,米其林三星美食指南、懷石料理、川粵浙閩各大菜系、帶有領袖語錄的1975年出版的重慶菜譜、各種版本的《隨園食單》、國宴菜譜、歷代食譜……時而翻閱,靈感奔涌。楊濟為喜歡買菜,太太精于烹飪,以“源于江浙、融合川粵”為家庭美食探索之目標,匯東海海鮮、山城奇珍為一體,花樣翻新、韻味醇厚,每令來賓擊掌稱嘆。
美食美酒固然令人愉悅,而文化和友情的交流才是活動的主題和相聚的魅力之所在。楊濟為家里大量的藏書、唱片和收藏品,名聞遐邇,特別是以JAZZ為中心的當代音樂唱片的收藏深孚眾望,來過甌溆草堂的中國頂尖實驗音樂家李帶果、巫娜、小河、歡慶也給予高度肯定。每抽出一本書,談到書的作者和內容,楊濟為總會興奮地滔滔不絕,說上半天。有些藏書比較稀缺,即使是做學問的專業學者家里也不常見到,楊濟為就在客人面前得意地“炫耀”起來。
對于文化的雅愛,楊濟為夫婦就像這一場場聚會一樣不吝投入。有一次,楊濟為邀請詩人、畫家車前子在甌溆草堂舉辦畫展,展覽結束,車前子的38幅展出作品悉數被楊濟為收藏,至今一幅畫都沒有流出去,掛畫的位置和順序均由車前子確定,至今從未改動。
10多年來,甌溆草堂舉辦的文化主題活動接二連三,從畫展到實驗音樂晚宴,從“重慶九詩人雅讀會”到“重慶青年電影未來的考古論壇”……超乎人們想象和對溫州人的認知的是,楊濟為這位溫州商人舉辦的甌溆草堂流動的文化主題活動,從未摻雜商業色彩,他也從來不會向來賓收取什么“餐飲費”。甌溆草堂排斥金錢重濁、崇尚文化清靈,長年累月,從未止歇,以真誠的態度迎來送往,樂此不疲,因此楊濟為在重慶文藝界有“當代孟嘗君”之稱。這個雅號,倒也契合了楊濟為的世界觀。楊濟為認為,現在許多人太現實,對于金錢過度迷戀,只對表面奢侈的東西感興趣,對精神層面的東西往往熟視無睹缺乏洞察力。實用主義無處不在、泛濫成災,好像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和利益的東西就沒有任何用處。
楊濟為曾經確定自己的人生取向就是做濁世里的清流。他頭腦里很清醒自己會干和想干的事業。在重慶,楊濟為掀起了一股股文化旋風,其社會效應讓他贏得了清名。“甌溆草堂”這個齋號實際飽含楊濟為作為游子深厚的桑梓情懷。接下來,他的目標是,在老家、在經濟發達的溫州,能為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他計劃以個人力量成立甌溆草堂——溫州含弘文化會客廳和新星耀W+亞洲藝術文獻庫;同時希望聯手溫州大學校友會、法國當代藝術家協會、重慶器空間ORGANHAUS ART SPACE、杭州《西湖》文學雜志、麗水甌江文化研究會和各界有識之士,同心協力籌組茶山溫大校友收藏聯盟、甌江流域文獻集藏與研究中心、溫州環球當代美術館,推進索邦-東海國際青年藝術家WORKSHOP計劃,聚沙成塔,共襄盛舉,為溫州的當代文化復興和崛起添磚加瓦,作出具體而扎實的貢獻。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