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鷹:寫作的基礎在溫師打下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9-16 瀏覽次數:次編寫語
自1933年以來,溫州大學
高舉“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幟
立足浙南大地
培養了23萬余高素質人才
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
“學長榜樣”系列訪談欄目
聚焦校友一往無前、不負韶華
的拼搏歲月
探尋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歷程
展現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
的榜樣故事
希望激勵更多的溫大人
努力拼搏、奮發成才
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
的校訓精神
校友簡介
邱國鷹,我校60級普師專業校友。1944年10月出生,溫州市洞頭區人,原任洞頭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被評為溫州市人民政府連續兩輪的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浙江省首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著有《邱國鷹文集》4卷及散文集、寓言集、民間童話故事集等27部。獲全國首屆優秀民間文學作品二等獎、文化部“蒲公英獎”、陳伯吹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等全國獎12次,省級獎20余次。以他為主搜集整理的“洞頭海洋動物故事”,獲浙江省民間文藝“映山紅獎”一等獎,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退休后專注于海洋文化與海島旅游的結合,被評為“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
很多人知道“邱國鷹”這個名字,都是因為看了他的寓言故事。事實上,他還是民間文學家、洞頭縣旅游發展顧問等。如今,已經77歲的他,還在為洞頭的全域旅游事業奔波著。這位已經出了27本書的溫州大學校友多次在公開場合謙遜地說:“如果說我在寫作上還算有點成績的話,跟我在溫州師范學校(溫州大學前身)三年學習打下的基礎有關。”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
1944年出生于洞頭區東岙街道的邱國鷹,中等身材,精神矍鑠,讓人很難把他看成七旬老者。提起在溫州師范學校的生活,老人朗然一笑,陷入回憶中:“初中畢業時,雖然我學習成績很好,選擇上高中有可能考上好大學,但家庭條件不允許,我就只能選擇不要學費、還發放伙食補貼的溫州師范學校。可這個被動選擇,成了我一生最好的選擇。”
1960年9月,他挑著簡單的行裝,搭乘小船,顛簸了5個多小時,從偏僻的海島到了溫州城,成了溫州師范學校的一名新生。由于一直喜愛文學,他對教中文的老師特別留意。先后教過他中文的陳冰原老師、徐強華老師,一直對他的文學創作給予有益的啟迪和教誨。
他說:“陳老師的課,分析講解從容清楚,使得句句入腦;板書寫得龍飛鳳舞,令人賞心悅目。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課余,他輔導我們文藝小組的活動,排劇本,練朗誦,豐富了校園生活。陳老師看我喜愛文學,就給我取了個筆名‘鴿影’,這是按我名字的溫州方言諧音取的。他還邀我上他家和他在學校的寢室交談,指導我閱讀文學名著,勉勵我勤于文學習作。徐老師把我的作文在班級里評點,還鼓勵我投稿,讓我真正進入創作階段。”謝普奎、丁寶善等諸多老師,也都給過他極多幫助。
入校不久,他聽說任教603班中文課的侯百朋老師,是個作家,經常在報刊、雜志發表文章,他就成了侯老師的粉絲。他找到侯老師的作品,多看幾遍;課堂學習之外,多泡圖書館,經常練練筆。三年級上學期,他的第一篇習作、一首30多行的小詩,在《浙南大眾報》發表。到臨近畢業,他陸續發表了十幾首(篇)詩歌和短文。他感慨:“可以說,是陳老師、徐老師和侯老師,共同推著我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到現在的。”
邱國鷹回憶:“求學期間,學校領導和老師經常告訴我們,你們將來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些話,激發了我到知識的海洋‘喝水’的熱情。其實這些話,也可以送給溫州大學的學弟學妹們!雖然我們已經畢業了50多年,但這些教書育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當老師要不斷地儲備知識,到課堂上才能從容應對。”
他說:“那時我除了在課堂里學習之外,學校的閱覽室、圖書外借處和市里的圖書館,成了我課余和星期天、節假日必定光顧的處所。每上圖書館,我都帶著筆記本,把認為有用的資料記下來,到畢業時,已是厚厚的一本。那時我被選為校學生會的宣傳部長,為學校的廣播室、黑板報組織稿件。這些摘錄的資料,起了不少作用。這三年養成的讀書習慣,影響了我60年,煙酒不沾,唯書為癮。到了三年級,我從學生集體宿舍搬到廣播室住,這為我看書、寫稿子提供了方便。在校期間發表在報上的習作,大多在這里脫稿。”
▲溫州師范學校畢業照(后排左四為邱國鷹)
從民間文學啟航,因寓言故事成名
1963年,邱國鷹從溫州師范學校畢業,回到海島洞頭,先后擔任過小學教師、掃盲輔導員、縣政府辦公室文秘、文化館館員等。其間,他都沒有停止寫東西,但大多是為工作而寫,稱不上創作。
1979年,為了向國慶30周年獻禮,洞頭縣文化館需要參與征文活動。邱國鷹說:“小說、散文、詩歌,我覺得洞頭肯定拼不過別的縣,但我想到,洞頭雖然人口不多,卻大多從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和溫州的樂清、永嘉等地遷入,是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的交融地,是閩南話和溫州話的交集地。幾百年來,兩種方言帶來了不同的民俗風情,從搜集民間故事入手,競爭才能有點優勢。”至于怎么收集、向誰收集、收集后怎么處置,他覺得還是受到求學溫州師范學校時的啟迪。
原來,求學期間,陳冰原老師有一回布置他們的作業是回鄉搜集民間諺語。那時邱國鷹對民間文學的知識是一片空白,抱著遵命完成作業的想法,從老一輩親戚口中,搜集了好些諺語,如“船無碇(錨),人無命”“一時風駛一時船”等,抄錄上交。后來,陳老師挑選了學生搜集的一些優秀諺語,加上自己歷年積累的大部分,編了本《溫州民間諺語》油印本,很受歡迎。
多年以后,當他發動作者下鄉搜集民間故事時,常想起溫州師范學校假期最早的那次采風。這些沿海人民群眾民間文學的精華,就像沙礫中的黃金一樣,流散于歷代人們的口頭,收集民間故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為了找到更多故事,邱國鷹走遍了洞頭的大小島嶼,村村岙岙,哪里有會說故事的人,他就千方百計找到。一個個從“船老大”們嘴里脫口而出的故事形成文字出現在讀者眼前。以內部資料編印的《洞頭民間故事集》得到了專家的欣賞,其中一些篇目還被推薦發表、出版。
198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專集《東海魚類故事》。想不到,原本作為完成任務的“應付”之舉,未料挖到了“金礦”,獲得了全國首屆民間文學優秀作品二等獎。有專家評價,洞頭的海洋魚類故事等開辟了我國民間故事的新領域,形成了魚類故事——東海動物故事——海洋藥材故事——漁民生活故事系列,是對中國民間文學的一大貢獻。
有人笑稱,洞頭的蝦兵蟹將“游”到全國,還登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殿堂。2008年,洞頭海洋動物故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幾十年來,邱國鷹搜集整理的海洋動物故事、海洋藥物故事,以及創作的散文、寓言等作品,共計近400萬字,出版了散文集、寓言集、民間童話故事集27部。他先后獲得文化部“蒲公英獎”、全國首屆優秀民間文學作品獎、陳伯吹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全國寓言“金駱駝獎”、金江寓言文學獎等全國獎12次,省級獎20余次。
▲漁船采風(1980年6月,左一為邱國鷹)
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才有了靈魂
回顧自己的創作之路,邱國鷹笑稱自己“朝秦暮楚”。求學時愛上詩歌,七十年代熱衷民間文學,后來因為工作原因無暇下鄉采風,便用歷年累積的采風片段作為素材寫寓言故事。從民間故事到寓言故事的轉變,因為有海洋文化的基礎,變得順理成章。2003年他退居二線后,原以為時間充裕,可以對寓言“從一而終”了,卻又被返聘為洞頭縣政府(2015年洞頭撤縣設區)旅游發展顧問。于是,他又一頭鉆入了海洋民俗的調查、搜集、研究、寫作之中,把海洋文化與海島旅游結合起來。
邱國鷹的愛人葉明珠,也是溫州師范學校畢業生,兩人同一屆。她堅持一線教學35年,從普師生成長為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因積勞成疾,于2004年去世。第二年,邱國鷹正式退休。為盡早償還愛人治病欠下的款項,他應朋友聘請,到杭州一家文化傳媒公司擔任高管。2006年,溫州洞頭陸島相連,洞頭旅游井噴。邱國鷹應縣領導之邀,毅然放棄高薪,返鄉繼續擔任政府旅游發展顧問。他“再就業”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參與望海樓的重修。他將多年研究的洞頭歷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成果凝聚于望海樓,在樓內布陳了洞頭海洋文化展覽:洞頭漁船發展概況、漁業生產各種形式、洞頭民俗“八大巧”、百島飲食“十二鮮”、漁村生活老物件等。歷十年之功建成的望海樓,于2012年加入中國名樓協會,成為中國十五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如今,望海樓成為洞頭旅游地標性建筑、最具觀賞價值的旅游景區。
邱國鷹把幾十年來采錄的民俗傳說、風物傳說、海洋動物故事,用在了景區建設、旅游節慶、導游講解之中。在他和眾多民間文學熱心人、旅游人的共同策劃和努力下,列入國家非遺的“媽祖信俗”,列入省級非遺的“七夕”成人節等洞頭當地的民俗風情節日,都成了洞頭的品牌旅游節慶活動,為百島旅游增添了文化魅力。
2018年,邱國鷹受洞頭區委、區政府的委托,與6位專家組成了專為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提升提供策劃服務的“布展專家組”,為紀念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成立60周年獻智獻策。經過20個月的努力,包括序廳、“海霞之魂”展廳、“海霞之路”展廳、“海霞之星”展廳、“海霞之光”展廳、尾廳等6個展廳的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以全新姿態呈現,為洞頭的紅色旅游增光添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
多年來,邱國鷹致力于“故事返鄉”,協力把故事改編成校園劇,在舞臺演出;設計成石雕,安放在景區和沿線公路兩旁;制成動漫,在望海樓播放;融入菜肴,在品嘗美食中領略海洋文化。他還幫助幼兒園,把故事改作繪本,作為孩子們的課外讀物。這樣,洞頭海洋動物故事這國家級“非遺”,在“活態傳承”下得到保護和弘揚,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