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鋒:以星光做歌,陽臺上走出民樂團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3-15 瀏覽次數:次為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的溫州大學校訓精神,為挖掘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的榜樣故事,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校友之聲”校友系列訪談欄目,走進溫大優秀校友,聚焦他們的求學經歷和發展之路。希望校友分享人生經驗,凝聚校友情誼,沉淀校友價值,助力學校發展,激勵更多的溫州大學青年接續奮進,共促成長。
校友名片
聞鋒
我校音樂學院
02級音樂表演專業校友
現任諸暨虞音樂器廠廠長,諸暨半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州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指導教師,溫州笛簫協會理事,趙松庭竹笛藝術研究會理事。獲得2020年“諸暨工匠”榮譽稱號。
個人寄語:
學弟學妹們,好好學習,這四個字,不要懂得太遲。
青青子衿,彈指徽音
“我的大學生活是白色的,干凈、純粹,那時,學音樂就是我的全部。”
暑期的大熱天,少年聞鋒獨自一人,由紹興北行杭州去看望一位朋友。等到大學入學時,從杭州到溫州,火車在軌道上咔嚓咔嚓走了九個小時。18歲的聞鋒,左拎右提,登上了汽鳴笛奏響的新旅程。
搖搖晃晃九個小時的路途,同程的鄰座們主動打破了沉默,一行人漸漸交談起來。“原來你們也去溫州師范學院報到!”青澀少年聞鋒一句話,一下子拉近了三人間的距離。更意外的是,這兩位竟然還是同班同學。偶然的三人行,開啟了聞鋒對大學生活的一切美好想象。就這樣,他們一路漫無邊際地交談著,來到了溫州,來到了溫州師范學院。
如果說,現在的諸暨半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聞鋒為眾多笛蕭愛好者打造的夢想基地,那么,十五年前誕生的“天音絲竹民樂社”,便是他一磚一瓦、一絲一弦為自己量身搭建的音樂世界。2004年秋,聞鋒和同級同學由平陽遷到茶山北校區。大羅山下,新的環境使聞鋒的心里也涌起了一股沖動——我要組民樂隊!萌發這個想法的前一刻,他正失望于自己未能物色到合適的社團。走在回寢室的路上,夜里的空氣使他接連打了好幾個寒顫,他又抬頭望望天:一個人終究不能成為一只隊伍,想要建民樂隊必須要找到合適的伙伴。聞鋒立即向學院提交了組建社團的申請,他想借由社團的名義,將興趣一致的同學聚攏,一起組建民樂團。而后,“天音絲竹民樂社”的“招牌”一打出去,立馬就引起了北校區幾個學院諸多熱愛樂器的同學的關注。不久,一支接近20人的社團隊伍便組建完成,聞鋒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天音絲竹民樂社”的社長。他說:“我的期待挺大,天音即為天籟之音,絲代表管樂器,竹代表弦樂器。我希望我們的社團能創造好的音樂,創造出音樂學院里不一樣的音樂!”
“天音絲竹民樂社”在這個秋天應運而生。聞鋒忙碌的身影,經常在教學樓上上下下來回穿梭,他不得不面臨一個新問題——學院沒有場地借給社團排練。俗語有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聞鋒看著自己搭好的灶臺、鍋下燃得正旺的火苗,焦急地徘徊在領導辦公室門外。突然,他看見了那片空蕩蕩的陽臺。他估算了一下陽臺的面積,十多個人加上隨身的樂器,擠一擠也能勉強排練。于是,社員們怎么都沒想到,自己加入的社團,竟然“淪落”到去陽臺排練。之后,那個陽臺上,每逢周末便絲竹聲不斷。
有一群人的聲音,在校園一角,靜靜開花。
▲“天音絲竹民樂社”拉大提琴的青年聞鋒
一華一年,以竹生笛
“現在有很多人來買笛子,我都不知道他們怎么找來的。問起他們,他們只說,是朋友介紹來的。”
10歲那年,聞鋒父親花了5毛錢,向街頭藝人買了一根笛子。父親總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的曲調。有時候,聞鋒也會拿著笛子 “呼呼”的吹一下,偶爾還能吹出聲。從此,對笛子的好奇,慢慢升騰為熱愛。由于學習資源的匱乏,高二那年,身為農民的父母費盡心力把他轉到上虞崧廈中學的藝術特色班。聞鋒以為,從此他就能如愿以償地走上音樂這條路。但那時,學校里沒有笛子老師,只有鋼琴、聲樂老師。于是他只能從零開始學鋼琴、聲樂。他每天苦練十幾個小時,幾乎所有時間都呆在琴房。在同學眼中,聞鋒儼然是個“瘋子”。
聞鋒高考雖然考上了溫州師范學院的音樂系,但是很遺憾,系里并沒有笛子老師。他的專業是鋼琴。后來在一個朋友的引薦下,聞鋒認識了笛子演奏家杜如松教授。經過一番交流,杜老師也很愿意收下這位真誠的學生。每次去杜老師那里上課,聞鋒半夜三點半就起床,再坐9個小時火車去杜老師家。別人問起時,聞鋒總是很自豪地說,他的老師就是杜如松。
大學畢業后,聞鋒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笛子的音準問題。經過對笛子的潛心改良,聞鋒漸漸在業內小有名氣。只是,笛簫上把位偏低的問題和第三八度偏高的問題依舊存在,嚴重影響孩子在學習時候的聽覺訓練。看著小作坊里的這一堆笛子,聞鋒很是失落,原以為親手做可以解決問題,遺憾的是結果還是和其他廠家一樣。一氣之下,他把倉庫堆的笛子全部都扔了,整整三車,幾千根笛子被扔到了垃圾場。后來,他找到自己的大學恩師——王文韜老師,耐心鉆研管律學聲學的相關理論。就這樣,十二年,數萬支笛簫的不懈實踐,聞鋒最終科學地解決了笛簫演奏中的實際音準問題。
▲聞鋒為樂器選取材料
寥寥數語,半生修行
十四年前,聞鋒和我們一樣,同為大學一隅的求知者。作為校友,聞鋒為現在的同學們,給出了以下幾點自己的思考,為求學路上的同學們,帶來一些個人建議。
其一,學習和生存之間,得有先有后,有取有舍。“我的大學生活是白色的,干凈、純粹,那時,學音樂就是我的全部。我尤其喜歡上王文韜老師的課,他很有才華,每次上課,我都很沉醉。”聞鋒這樣總結自己在學校的求學時光。“任何學習如果是為了簡單的生存,那么就是有愧于讀了‘大學’。撿可樂瓶可以生存、送外賣也可以生存,生存太簡單了。現階段,應當以知識的積累為先。同學們應該懷著好奇,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豐富對世界的認知,如饑似渴地去吸收大量知識。”
其二,同學們在與社會職業進行對接之時,應當找準自己的定位。關于如何認準自己的定位,聞鋒回憶起了一件事。陳克秀教授是他十分尊敬的一位老師,曾經擔任過音樂學院的院長一職。之前拜訪陳克秀教授時,兩人曾談起過這段院長任職經歷,陳教授坦言,作為學院院長固然是難得的機會,但身上要肩負的責任很多,在管理上馬虎不得,而作為單純的學者只需一門心思撲在學術研究上,沉浸在知識海洋之中,兩者之間差別很大,至于如何取舍要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性格和內心。聞鋒對此印象極深,認為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了解自己適合做什么,并朝著“心之所向”堅定地走下去。
最后,同學們應當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發掘心里最猛的那股勁兒。聞鋒的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他直言,在創業中,自己從來沒有困惑過,猶豫過。想要做笛子,是因為以前的笛子出現了問題,很多人在學笛子的路上走得不順,需要一個人想方設法去解決。他沒有想過這些東西研究出來之后能帶來多少利益,只是一直在堅持,但他未曾想,到最后的收入也很可觀。在剛開始萌發創辦“天音絲竹民樂社”時,他也沒有任何雜念,只是純粹想組一個民樂隊,最后也未曾想,它竟然在學院里搞得不錯,還接到了溫州很多政府部門的演出邀請。“現在的很多人,目光短淺,被眼前的利益捆綁,做事很容易放棄。其實大家應該停下來想想,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聞鋒補充道。
聞鋒十年如一日,對笛蕭的制作和教學演奏如癡如醉,是成功的企業家,是出色的商人,也是杰出的創業者。但是,他更愿意這樣評價自己:我是個匠人,只是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份。
▲聘任為溫州大學藝術實踐指導教師
采訪手記
與聞鋒學長的訪談,第一次因為他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暫時中止。之后,我們又約時間進行了補采。第二次,聞鋒學長更加放松,他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交流中,聊起學校生活,他是充滿活力的學長,有好多好多故事要講;聊起生活和工作,他是父親、是匠人,對自己有要求,對后輩們有談不完的經驗……但他始終很平靜。他希望,新的我們,面對未來的大風大浪時,也能像出發時那么平靜。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