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藝穎:白駒離隙幾多年,從此東風見春蠶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2-05 瀏覽次數:次為傳承發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的溫州大學校訓精神,為挖掘溫大人迎接挑戰、奉獻青春的榜樣故事,溫州大學校友辦推出“校友之聲”校友系列訪談欄目,走進溫大優秀校友,聚焦他們的求學經歷和發展之路。希望校友分享人生經驗,凝聚校友情誼,沉淀校友價值,助力學校發展,激勵更多的溫州大學青年接續奮進,共促成長。
卓藝穎
我校人文學院
07級歷史師范專業校友
現執教于溫州市實驗中學府東分校,2013年獲浙江省歷史與社會優質課一等獎,2017年獲溫州市教壇新秀,2019年獲浙江省教壇新秀,同年被溫州都市報教師節專刊“新銳老師”采訪并報道。
個人寄語:
一個人踮起腳尖,靠近太陽的時候,全世界都擋不住他的明亮!愿你保持熱情,積累沉淀,通達人情,奔赴山海!
四載情久,時光飛逝
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掩藏著兩條通往不同終點的道路。選擇在校園這座象牙塔中并不少見,有些人在塔中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未來猛然被畢業這只大手拽進社會里,方才恍然;而另一些人早早地將目光投于象牙塔之外,從一開始就明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陽光溫熱和歲月靜好——縱然離校已是九年多,想起當年在母校中的點點滴滴,卓藝穎校友仍是感慨萬千,思緒飄向逝去的時光,心中被吹起陣陣漣漪。
相約黃昏后,一室暖光伴著一絲絲抽剝的思緒綿延,卓藝穎校友倚在歲月的肩膀上回望,那些朦朧的回憶和熟悉的面孔,在休憩所的盡頭閃爍琥珀般的光芒。
光陰搖搖擺擺地溯游從之,從色彩模糊的老照片里把滄海中的遺珠帶回現在。在溫州大學就讀的四年里,卓藝穎校友最大的收獲便是平衡好學習與工作,從學習中攫取理論的源泉,從工作中吸納實踐的經驗。大一時,初出茅廬的她斗志高昂,報名參加了學校的外聯部,為此她總是奔波于拉贊助商的辦公樓,期間有過得償所愿,但更多的是遭遇冷眼和嘲笑。挫敗之余,青澀的她很快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社會要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現實。大二時,有了一些經驗的她被調回學院學生會擔任學習部部長,空降的身份給她帶來了很多質疑,工作要求又像小山般壓在她脊背上。所幸的是,他人的質疑和工作的壓力并未擊垮這個充滿斗志的女孩,她摸索著學習著,該如何精益求精和化壓力為動力,運用創新的方式辦好傳統的活動。這一年,她憑借著腳踏實地的努力和超群出眾的成績,贏得了伙伴們的信任。大三時,她眾望所歸成為了學院學生會主席團的一員,同時由學院推薦直接擔任了學校團委組織部長,加倍的工作連同日漸煩瑣的課業一同落在了她的肩頭。堅毅的她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按照往常的經驗,快速而高效地在學習和工作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這對她日后如何平衡學校行政工作和自身家庭生活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能夠協調工作和學習,才是兩條腿在走路。”于她而言,大學是起步的搖籃,在這里,包括她在內的無數個莘莘學子,仍是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模樣,浩如煙海的知識和諄諄善誘的良師諍友,是幫助她在日后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巨大助力。
她娓娓道來在溫大歷史系求學的時光,歷史系的老師們都是為她生命中注入光與熱的貴人。在劉建國老師的身上,她學到的是歷史人的俠肝義膽;在鄭春生老師的身上,她學到的是歷史人的踏實肯干;而在她很喜愛的蔡瑞霞老師身上,她學到的則是歷史人的孜孜不倦。第一次帶領她們接觸課題的楊祥銀老師是她專業發展的領路人,手把手傳道解惑師范技能的陳志剛老師讓師者的責任精神長留于她心田,而班主任徐華炳老師四載全心全意的信任和照顧更是培育了她對母校的依賴之情。
今日之緣,明朝再續。卓藝穎校友和溫大的緣分并未止步于畢業,她的名字留在了母校的檔案里,母校的模樣則留在了她的回憶中。“在校時,我以母校為驕傲;離開后,母校以我為驕傲。這是我的希望。”卓藝穎校友提到她基本上每年都會回來幾次,給歷史系的學生上歷史學導論課,擔任溯初班師范技能的評委,參加歷史系慶典,給團委學生會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等等。溫大傾注心血哺育的英才,她也在力所能及地反哺母校。
四年的故事在蠟炬里平靜地灼灼,映著滿天星子。一雙柔荑不動聲色地護住這捧明黃的光輝,聚攏成一束,灑向母校內遍地沉睡的野花間。
身赴蠶桑,燃其星火
每一個孩子的靈魂里都有一位可愛的獨語者。深知這一點的卓藝穎校友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時,面對學生不夠重視社會學科的現狀,并未一味責備或者放縱,而是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帶領他們踏入了另一個奇妙的世界。
“當時社會這門學科還是開卷考,很多學生沒有把心思放在這上面,考試時翻書都翻不到答案的現象普遍存在。”身為領路人的卓藝穎校友沒有絲毫的氣餒,利用“金字塔”記憶原理在班級開展了翻書比賽,鼓勵學生不斷建構知識的邏輯體系,開展1v1競賽,分組PK賽,挑戰導師賽……獎懲并行的比賽制度激發起了學生的勝負欲,他們紛紛踴躍參與、積極發言,對知識點的熟悉程度也一日勝過一日。不出意料,卓藝穎校友所帶領的班級在社會這門學科上取得了優異成績。
深諳學生心理只是第一步,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實踐感受,寓教于樂也是異常重要的。2019年,卓藝穎校友調入溫州市實驗中學府東分校后便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新學校靠近溫州博物館,歷史課能直接帶領學生進入館內參觀文物。幾經磨礪,“博悟世界”這一課程誕生了,這是學校和溫州博物館合作研發的課程。學校鏈接博物館的模式,讓歷史學習變得多元有趣,打破了課堂的邊界,向外延伸教學場所。她經常會鼓勵學生帶著疑問,利用課余時間,走出教室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引導學生通過親制甌窯,布置展覽,去實地研學,理解“宋朝時期溫州的富足”;陪伴學生嘗試模擬入庫、文物修復,通過觸摸歷史,帶來內心的觸動。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一杯水,那我們教師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卓藝穎校友細細展開她心中的那幅理想藍圖,“除了知識的豐滿,我們還要成為孩子的續杯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杯子,我們教師要給每一個杯子續上愛。而在每一天的學習經歷中,杯子里的愛肯定會有所損耗,會慢慢變空。當孩子表現出無聊、對功課不專心或者不配合時,是他們用行動在告訴老師,‘我的杯子空了’。而這時,老師們要用智慧,創設有學習力的游戲和活動,幫孩子加水‘續杯’,讓學習也變得快樂起來。”學習本身就是一次無窮盡的旅程,坐在這趟旅車上的每一個孩子,既能夠享用美味的珍饈,亦會被堅硬的棱角碰傷,而老師這樣一個類似于”親長“的角色則讓旅途中的每一次坎坷都化為柔軟,讓困難與失敗里也充滿對下一次成功期待的笑聲,讓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合作和勇氣。
有心人向來被命運善待,卓藝穎校友也不例外。溫州都市報在2019年教師節專刊“新銳老師”的采訪報道中,她這樣描述自己的“開掛教師發展路”,“開掛”是對我以往成績的肯定,卻不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知道只有持續不斷,想方設法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努力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接踵而至的榮譽才會水到渠成。
塵夢蕉鹿,長望惟盼
“作為學姐,我給在校的大學生們提五點建議。”她說這話時,仿佛又回到了母校的臂彎里,以親切的學姐的模樣看著臺下一張張與曾經的她相似的面容。“一是嘗試,大學是試煉場,你要不斷嘗試各種項目,各種挑戰,才能全面地鍛煉自己;二是堅持,選擇一個或者兩個自己最想培養的能力和習慣,用四年時間去不斷地完善,最終成為自己獨有的技能;三是規劃,大學是邁入社會的過渡階梯,在大學的四年里擁有初步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能幫助你們更好地前行;四是廣交,可以利用大學的活動認識各種專業的朋友和老師,由于專業的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這些會打開你的視野,開拓你的人生路;五是正氣,這一點我尤其想告訴歷史系的學子們,歷史人要有家國情懷、未來視野,愿四年的歷史學生活,給你的生命注入俠氣和正氣。”
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教師是這樣一位俠客,誨人不倦于案前,俯首教儒于身后,承載著國家、社會與蕓蕓眾生的殷切期盼,把糟粕的利刃擋在背后,將無垠的知識呈現于學子渴求的目光前。不只是教師,每一個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的人都是如此,這些前赴后繼、默默無聞的俠客,驅散黑暗,讓光明冉冉升起,照耀大地。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